晚報記者調查發現,特崗教師普遍反映工資待遇低、生活辦公條件差、教學任務重、再教育門檻高等諸多問題。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如何取舍?這個問題令人困惑。不過,3年服務期滿后可推薦免試攻讀教育碩士,無疑給他們帶來希望,讓他們將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讀 研 校長贊助了5000元
云南大學第一期特崗教師攻讀教育碩士研究生座談會于8月3日舉行,就讀于該研究生班的26名老師,大多來自各州市鄉鎮農村中小學。值得注意的是,該班還有一名從貴州遠道而來的特崗教師楊昌華。據他介紹,來此之前曾因經濟問題幾番猶豫,但所在中學的校長自掏腰包贊助他5000元上學,同事也表示支持,這令他很受感動!拔倚『⒔衲3歲,他在讀書,我也在讀書,這可苦了妻子。”
據了解,攻讀在職教育碩士一年學費為8000元,而絕大多數特崗教師的月工資僅為2000元。“我一年的收入才兩萬元左右,扣除生活費,所剩無幾!币晃焕蠋煴硎,自己也是通過東拼西湊才湊足了學費。有超過3/4的特崗教師表示學費高出了自己能承受的范圍,希望相關方面能夠給予減免部分學費或采取補貼等優惠措施。
云大首期特崗教師在職攻讀教育碩士研究生班計劃招30人,但其中4人因經濟問題和其他原因至今仍未報到。經濟問題已然成為困擾特崗教師生活、發展的一大難題。對此,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了解未能報到4名老師的具體情況,并想辦法盡快解決。
偏 僻 買了電腦卻聯不上網
除了眼下所處困境,特崗教師的生活環境也是異常艱苦。許多老師長期處于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一個人要上多門課、多個班,有的甚至要負責一個班的全部課程,身體健康難以得到保障。特崗教師趙天文,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專業,現在尋甸縣鳳合鎮初級中學教語文。他說,一開始每周上19節音樂課,4年過后,聲帶出了問題,后來才不得已申請改教語文。然而,類似趙天文的情況還很多。
一位老師說:“這不是教學,而是‘包班’了”,F在的學校實現網絡連接,運用多媒體設備教學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然而,許多偏遠山區的學校依然無法上網,沒有多媒體設備。陳武超是臨滄市臨翔區圈內鄉細博小學的一名特崗教師,他所在的學校處在遠離縣城的偏僻村寨,交通不便,出入困難。學校經過多方努力購得4臺電腦,但因為位置偏遠至今無法聯網。學校里9名老師要負責178名寄宿生的生活起居,除了上課,老師們晚上還要照顧小孩,“從早忙到天黑”。至今,他當過體育老師、班主任,上過體育、科學、語文、數學課,每周有28節課。這次來昆明學習,陳武超借了5000元,加上自己的工資才湊夠8000元學費。
困 惑 選擇面臨多方面難題
雖然抱著服務基層、犧牲小我的美好愿望,但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的落后,生活條件的艱苦,也會讓很多教師對自己的選擇產生困惑。
2006年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的黃琴,經過自己的努力,如今已是富寧縣那能鄉中心學校的副校長了,可謂小有成績。但除了學費過高外,她還對在職教育碩士學位證的社會認可度產生了擔憂。
生活環境的巨大改變,導致心理上存在落差,一時難以融入新環境。特崗教師楊婧說,剛到學校的時候,因為環境較差、專業不對口、學校管理滯后,同行的7位特崗老師情緒低落,消極對待工作,后來經過慢慢調整才重新振作起來。讓楊婧更為擔憂的是,當地教育對美術等學科重視不足,不注重全面發展,“我覺得那些孩子很有想法,只是缺少條件而已”。
感情免不了成為困擾特崗教師的又一道難題。26歲的陳小勇在考研失敗后選擇了特崗教師的道路,女友覺得他生活環境太過艱苦、發展前景不明而與他分手。之后的兩三個月里,陳小勇在夢里常常回想起大學里的美好時光、戀愛中的甜蜜情景,夢醒后又默默流淚。通過一年多的調整適應,陳小勇現在已經愛上他所在的學校。陳小勇說,教書讓他獲得很大的快樂和成就感,他會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
另一位特崗教師范鵬心里也有一個結,不過他擔憂的卻不是糟糕的生活、工作環境,而是那些山區的孩子!叭绻梢缘脑,我想繼續回去給他們上體育課!彼寡,這次讀研是在家庭壓力下才來的,心里仍掛念著那些孩子。
希 望 特崗教師需要更多關注
許多受訪老師說,特崗教師與其他全職教師相比,工資待遇較低、福利較差,晉升和調動存在很多門檻,特崗教師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弱勢群體。有多位特崗教師反映,在報名參加相關再教育考試時,不僅得到校方支持較少,還會被加以限制。陳小勇、童宗保等老師還要在入職時做出“在當地工作5年到10年”不等年限的承諾,才允許期滿調動。
“希望社會對教師行業有更多的關注!贬槍μ貚徑處焺側肼殨r巨大的心理落差,楊婧建議在特崗教師入職幾周后進行心理輔導,讓老師們積極適應新環境。另外,很多人對在職教育概念認識不深、了解甚少,她覺得教育部門有必要進行解釋和普及。
據介紹,首期在職教育碩士研究生班是在特崗教師自愿報名基礎上,經過省教育廳資格審查、學校組織復試并從中擇優錄取。學費的收取是按照省教育廳和物價局的規定確定的,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同樣可按學校規定取得獎學金。
針對學員住宿、餐飲等問題,學校已與學生公寓、一卡通中心、圖書館等部門進行協調,為學員提供了4人間公寓,每人每天12元,盡量減輕學員的經濟負擔,并提前為他們辦理了一卡通業務。另外,圖書館也積極支持,對學員開放資料室,部分期刊免費向學員開放。
人物特寫 “我已愛上這個崗位”
會澤實驗高級中學教師吳紅彥,是首批特崗教師之一,也是本期研究生班的班長。吳紅彥家稱得上是教育世家了,家中有5位老師,其中3位是特崗教師,包括他自己和他愛人。對他而言,這次攻讀教育學碩士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也圓了曾經的夢想。愛人是他的大學同學,2006年曲靖師范學院畢業后,他倆一起考云南大學的教育學研究生,但兩人均未考上。他說,這次來云大攻讀碩士算是對妻子當年未了愿望的一種補償,也圓了她的夢想。
吳紅彥同時是班里少有的幾名高中老師之一,據他介紹,剛開始時在會澤一所鄉鎮中學,特崗教師3年期滿后,再次考核進入會澤實驗高中。在此過程中,教學環境、知識結構的改變,讓他切身感受到自身知識的不足。為了迅速自我提高,吳紅彥經常到老教師的課堂里聽課,學習上課技巧。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他則努力看書,在網上觀看學術講座。對于未來,吳紅彥表示,今后會固定在教師這個崗位上。他說:“特崗教師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學生的天真、淳樸和強烈的求知欲,我已經愛上了教師這個崗位,會盡力教好書!
新聞助讀 特崗計劃源于云南
2003年,為解決廣大農村學校師資緊缺、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云南省紅河等州市探索由政府購買教師崗位,統一配置到貧困縣區,這一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委的肯定。從2006年起,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中央編辦陸續在中西部22個省、區部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簡稱“特崗計劃”),發端于云南的特崗計劃得以在全國鋪開。
2006年至2011年,云南面向全國28個省區共招聘中央特崗教師30000余名(另有地方特崗教師900余名),分布在云南省近100個縣(市、區)的2000多所學校。2006年、2007年、2008年招聘服務期滿的特崗教師留任率均超過90%。此舉逐步緩解了農村學校師資總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高了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