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創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是像李開復這樣,創辦一個創新工場,聲稱是要彌補天使投資在中國的空白,在整個創業史上并不多見。
李開復是前任谷歌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在IT界來說,是響當當的人物。2009年4月,李開復離開谷歌,聲稱要創辦一個創新工場,幫助青年創業者。歷經7個月,創新工場始終沒有離開各大媒體的追逐,可以說,創新工場的名聲,多半是來自李開復的名人效應。
那么,創新工場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對中國的青年創業者來說,創新工場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天使投資
創新工場最初打出的口號是,彌補中國天使投資的空白。熟悉VC行業的人都知道,天使投資是美國最負盛名的投資公司,它幫助創業者籌集資金,尤其是對初期的創業者幫助極大。
美國的硅谷能有今天的規模,可以說和天使投資有很大的關系。天使投資關注早期的創業者,一個好的想法甚至在驗證期都可以獲得10-5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
有人做過這樣的比喻,天使投資的天使就是你的第一個投資人,這個人投資時,也許根本不知道你的企業未來究竟會怎樣,也并不熟悉你的行業,他投資的就是你頗有創意的想法。
在美國,投資已經形成了從天使投資到中、后期風險投資的完整的、流水線式的體系。2008年,美國的天使投資占風險投資總體盤子的40%-50%,共有26萬多個活躍的天使投資人和組織。
然而在中國,雖然2000年以來風險投資快速發展,但是天使投資群體還未成熟,天使投資領域仍是一大塊空白。風險投資苦于找不到足夠多的、后期的好項目,創業者苦于找不到足夠的早期支持。
中國的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太多,在欠缺初期啟動資金的困境下,還面臨著缺少創業和管理經驗、難以吸引卓越技術人才等困難,諸多因素使得創業實際成功率并不高。根據創新工場提出的商業模式,其實不難看出,就是沖著解決這些問題去的。
李開復說:“像美國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天使投資群體在中國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創新工場的誕生就是要填補這個空白,帶來規模化、產業化的天使投資,用一套完整、成熟的體系,甄選出最優秀的創意、創業者、工程師,把每一個創業環節和資源進行最佳整合,幫助創業者,確保其初期的良性發展。”
獵頭
那么,創新工場和天使投資的區別又在哪里呢?同為初期投資,但是創新工場卻將這個模式進行了改進。
基本上所有的企業想要獲得資金支持都必須大量地撰寫商業計劃書,可是對于創業初期的商業計劃書,可以說,80%的都是輕描淡寫地從風投公司老板的桌上飄過,能真正引起重視的并不多。
李開復說:“我們希望能開創出最有市場價值和商業潛力的項目,加以研發和市場運營。當項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剝離母公司成為獨立子公司,直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購。”
也就是說,創新工場中意初期項目,但是對這些項目不是從外面引進,而是從內部刪選。用李開復的話說就是:“我們要在申請中挑最佳創業者、包括工程師、產品經理、用戶體驗設計等。做一個很大的應聘團隊,把個人、團體的想法以及不同創意一起做篩選,挑出最可行的創意搭配在一起,找到最合適的項目和人。”
也就是說,創新工場獵的是人和想法,而不是投資項目。這種模式運營在中國尚屬新鮮。就好像創新工場的招聘,短短的時間收到了3萬份以上的簡歷,但是到如今,正式成為創新工場一員的不過數十人。
之所以獵人和想法,李開復表示是想通過創新工場把人的夢想轉化成切實可行的構思,假如有100個夢想,那么就組合成20個構思,然后讓這20個構思繼續轉化,成為10個項目,5個公司。對這些項目和公司,將由創新工場提供資金、經驗和服務器等進行支持。
這個階段,也就是創新工場的最具成就的階段,孵化。
創新工場計劃每年推出3-5個公司,然后由創新工場提供幫助,從這些公司中獲得相應的股份并最后獲得利潤。對此,業內認為風險很高。李開復則稱:“推出的公司,總會有做的不錯的。”
此番創新工場成立,最讓業界津津樂道的是,創新工場在一個月的時間里融資了8億元,而且出資者都是財經界的大腕,柳傳志、俞敏洪、郭臺銘、陳士駿,這些人的加盟,把本來就已經高燒的創新工場再次推上了一個高度。
在和媒體聊天的時候,李開復說,這些知名的投資人也會抽空來創新工場指點江山。所以對于創新工場的孵化李開復看上去自信多于擔憂。
除了創新工場萬里、千里挑一挑出的人才,再加上這些商界大腕多年商場拼殺的智慧,創新工場的“1+1+1(天使投資+獵頭+孵化)”模式似乎挑不出毛病。而且李開復本身在IT界20年的職業經理人傳奇就讓人對創新工場的好感倍增。
根據創新工場的投資方向和它的商業模式,最后我們基本上得出一個結論,創新工場的產品就是更多的高科技產品。
事實上,看完整個創新工場的模式之后,不難發現,創新工場的這套模式其實是美國天使投資和中后期投資的合并,也就是說,創新工場利用自己的模式,把一個企業從最初的創業一直跟蹤到最后的成熟或者上市,這就等于是一個完整的投資流程。唯一不同的是,被創新工場選中的項目或公司實際上就是誕生在創新工場內部。
成功VS失敗
創新工場借助名人效應走紅,無論是總裁還是投資者,都是大有來頭的人,所以,截至現在,創新工場已經成功融資11500萬美金。
在風投界打拼20多年的劉玉環在評價創新工場的模式時說,創新工場擺脫了中國市場上的財務式投資,使天使投資在中國實現了規模化。而聯想總裁柳傳志看中的則是李開復本人的社會經歷和他的創新思維。
雖然創新工場的正面新聞使人們幾乎相信創新工場就要在中國實現如美國硅谷一樣的傳奇的時候,業內質疑的聲音也開始響起。對于創新工場的這種模式,有人表示了懷疑,認為從頭到尾,都感覺有點虛。
懷疑者的聲音主要集中于他們認為中國的確需要大量的天使投資者以及能夠對新創企業提供管理支持的創業輔導者,但是他們認為李開復創造的這種類似母公司對子公司提供資金和管理支持的模式,是否真的能夠成為創新孵化器則有待時間證明。
除此之外,他們認為李開復本人的光環太過耀眼了,蓋過了所有創新工場的光環,他們的擔心是現在的創新工場因為有李開復的光環有人投資,一旦光環退去,誰來投資。8億元的資金,李開復曾說,是兩年的運作資本。
對此,李開復稱,即使創新工場不成功,但這些企業總會有一些成功的,并且他認為這些創業者從創新工場走出去總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創新工場就算是成功了。
據記者了解,創新工場目前已經接到了很多要注資的創業者的信件,據悉,半年內創新工場會將整個平臺搭建完畢,開始正式走上軌道。而對于特別優秀的創業者,李開復說,就是三顧茅廬也要把他挖出來。
創新工場的商業模式雖然新,但是他的業務并不是唯一的,對于行業的競爭,李開復表示,創新工場的最大優勢就是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來了以后還會進行培養。他說:“我們這么多聰明的人聚在一起,優化和篩選項目,把人脈、信息、資金整合在一起,還能有什么不成功。”
另外,他還稱,他敢于讓對手來挖他的人,即使是把他計劃的每年招的108個人都挖走,他也能很快的再召集108個優秀的人才。單從這一點上,李開復的魄力多少讓我們認為創新工場最后的結果應該是勝算比較大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