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關于中國“剩女”的報道成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熱點文章。文中稱,那些年過27歲、受過良好教育的單身女性在中國被稱為“剩女”(leftover women),她們在承受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壓力的同時,也享受著屬于自己的快樂。該文引發各國網友熱議,不少來自亞洲國家的網友表示對此感同身受,而一些西方國家網友則認為“剩女”一說有歧視之嫌,一位外國男網友甚至開玩笑稱中國“剩女”令他重拾“家庭婦男”之夢。信息時報綜合報道
在這篇文章中,BBC記者采訪了一位即將迎來29歲生日的電臺女編輯黃媛媛,擁有良好學歷和收入的她依然單身。“黃小姐是一位非常自信迷人的年輕女性,工資薪水高,住在自己的公寓里,擁有中國重點大學的碩士學位,身邊還有一大群朋友。但她知道,在如今的中國,像她這樣受過良好教育的單身都市女性,都被稱為‘剩女’,這個稱呼讓她覺得有些刺耳。”
文中稱,雖然中國人口普查數字顯示,在25~29歲女性中,有五分之一未婚,同年齡段未婚男性的比例則超過三分之一。“中國的男性更喜歡“低娶”,所謂的“低”包括年齡和教育程度。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單身男女就能輕易配對,因為中國男性傾向于娶年齡比自己小、教育程度比自己低的女性。”
西方網友:難以理解
一語激起千層浪,一名來自美國的女性網友憤怒地表示,她完全無法認同“剩女”這個詞所傳遞的觀念,“與那些更年輕的女性相比,27或30歲以上的女性竟然被認為無論在哪方面都占劣勢,這在美國文化中是不可思議的。這種想法應當盡快拋棄。”
網友scaredy-cat不滿地反問:“超過30歲的男人會被稱作‘剩男’么?不,他們只會被視為‘單身王老五’。”一名男性網友也說:“為什么只談‘剩女’不談‘剩男’呢?作為一名男性我都覺得這太大男子主義了。”
現居中國的英國網友youmusbejoking對“剩女”們深表同情:“我的女朋友馬上就28歲了,家里催結婚催得很緊。我和一些有同樣壓力的女性朋友聊過,她們似乎從嬰兒時期就一直生活在家長的壓力下,直到她們結婚生孩子。”
網友Greggers則幽默地說,這篇文章給了圓夢的希望:“從小我就希望能和一個聰明、經濟獨立、有安全感的女性結婚,她不會鄙視我成為一個家庭婦男的理想。因此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學習中文然后搬去中國。”
亞洲網友:感同身受
與西方網友的“不理解”形成對照,亞洲國家的網友,尤其是女性網友們紛紛表示“感同身受”。
一名日本網友說:“這和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非常相像,當時25歲以上的未婚女性被稱為‘圣誕蛋糕’,因為誰在25日之后還想要一塊圣誕蛋糕呢?而現在的平均結婚年齡已經遠超當時。”
一名韓國網友認為給大齡未婚女性貼“剩女”標簽是件十分悲哀的事,她說:“在韓國也一樣,只不過‘剩’的界線是30歲。許多女性在30歲前匆忙結婚,只因害怕‘被剩在貨架上’。難怪離婚率那么高。”
印度網友Shirley Elizabeth說,在印度,情況相似,“一群有著高學歷的27歲以上的獨立女性選擇一種更自由的生活,將她們的能力用于社會。生活方式因人而異,只要你經過深思熟慮,就應當拒絕別人隨意貼上的標簽并以自己的方式幸福生活。”
聯合國數據 發達國家“剩女”多
聯合國數據顯示,2012年各國25歲~29歲女性中單身者所占比例,英國高達74%,日本超過70%,美國接近50%,而中國和印度則相對較低。此番數據似乎恰好與網友們的留言互為印證,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剩女”不僅僅是中國或亞洲的問題,該網友說:“‘女人應當結婚生子’是一個‘全球性’態度,尤其是當那些運行著對沖基金或是贏得奧斯卡獎的‘女強人’還發聲稱‘妻子和母親是一個女人所能扮演的最好角色’時,‘剩女’的稱呼只是再次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女性角色的矛盾與尷尬。”
跨越20年的婚姻調查
當年“剩女” 78%找到另一半
1986年美國最聳動的新聞話題之一,莫過于《新聞周刊》6月的封面故事。記者帕米拉·阿伯拉姆森根據當年哈佛與耶魯大學3位學者所做的調查,白描出美國30歲“剩女”的愁嫁現狀———一旦跨過30線,走入結婚殿堂的機會將隨年齡大幅下跌。而40歲女人結婚的概率更低至2.6%,還不如在“路上遭恐怖分子襲擊的概率高”。
要知道,那時美國還未發生“9·11事件”,遭遇恐怖襲擊在美國人眼里,恐怕比天上落隕石都要小得多。《新聞周刊》借此比喻40歲女人嫁不出去的概率,嚇壞了一幫母親和超齡熟女。直到2006年,《新聞周刊》重拾舊話題,找到當年接受采訪的14位30歲以上剩女,結果發現其中有11個在35歲之后覓得了自己的另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