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教育部正式啟動“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此后教育部將在全國推行中小學“綠色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部表示,將同時深化課程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興趣特長的考查。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制度,扭轉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扭轉評學生看分數,評學校看升學率的傾向。
綠色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學生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5個方面20個關鍵性指標。
其中品德發展水平包括行為習慣、公民素養、人格品質、理想信念4個指標。
學業發展水平包括知識技能、學科思想方法、實踐能力、創新意識4個指標,它不是簡單強調考試分數,而是在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和應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能力和素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進行職業準備,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質疑能力等都是測評內容。
身心發展水平的指標,包括身體形態機能、健康生活方式、審美修養、人際溝通、情緒行為調控。不僅重視孩子們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還要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學生對情緒的控制、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的態度、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親子關系等都納入了考核體系。
興趣特長養成針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出了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愛好特長、潛能發展三個關鍵性指標,主要目的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學生活潑發展。
學業負擔狀況,包括學習時間、課業質量、課業難度、學習壓力四個關鍵性指標。學生的補課時間、睡眠時間、作業時間,以及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快樂、疲倦、焦慮、厭學等情緒都納入監測范圍。
隨著評價內容的變化,評價方式也將發生改變。首先將注重客觀收集信息,通過測試和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評價,輔之以現場觀察、個別訪談等方式。同時強調面向學生群體科學抽樣的方式,改變統考統測方式,避免加重學校和學生負擔。
其次是強調考查學生進步的程度和學校努力的程度,改變過去只看結果不看變化的做法。
教育部將建立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并組織專業機構建立專業化評價隊伍,開發科學的評價工具。
“綠色評價指標體系”今年開始在全國推開,教育部設立國家級實驗區,共同完善修改指標體系。J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