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與國內某客車企業談工作,中層管理崗。鑒于品牌、前期溝通HR招聘負責人表現出的專業,自己決定克服距離等問題,先后兩次飛往對方所在城市面談,當然這兩次,對方的時間協調等均讓自己為之感動,并至今深表感謝。
在兩次面試過程中,對方的HRD及相關模塊業務總監都表現出十足的誠意以及專業度。加之,對方的接待環節銜接緊密,無瑕疵可挑剔,不由得更加認同該企業。隨著面試的結束,自己對這份Offer已經覺得不太會是問題。鑒于對方的整體評估等,也就默認了一周后給回復的速度。一周后招聘負責人先后以非正式和正式方式通知面試已通過,但是職位級別需要領導再確認,與此同時和我談了薪資的要求,在表示訝異和狐疑的同時,我還是先談了期望。后續,經過兩周多漫長等待,還是未果。自己產生了不太好的的直覺,而這種直覺的從事HR八年來顯有失準的東西。因過程中已經推辭拒絕了不少面談機會,于是禮貌性的問詢對方結果,對方回復會催促領導回復。三天后的周一,接到另個人的電話,整個通話過程不足1分鐘,對方告知,“目前可能有調整,您暫時不符合面試崗位”,身為從業者,沒有過多問及為什么,因為對方突然換人溝通,已讓自己狐疑,而對于自己的“為什么會180度翻轉判定”的問題,對方可以說“領導決定”抑或“前期我不知道你們的溝通進度”諸如此類。于是只是禮貌性的問了她為何換人和我反饋,對方答之前的負責人在休假。于是欣然接受,在對方的禮貌祝福里以及說日后適合崗位推薦的話語里,保持良好態度的說了謝謝,然后掛了電話。
以上案例,讓自己想了很多,在自己的判斷過程、談薪過程、企業識別過程等等層面,在對方HR作為層面。其實不得不說,面對這個結果,自己有很大的情緒,作為國內同行業龍頭企業,為何他的HR體系在表面的光鮮下是如此的執行推動行為?
對于自身,在初次面試中,對方未將薪酬提及,只是問及某聘網上簡歷顯示數字,自己點頭,由于是初次談,對方未做延展性描述自己也就沒有再延伸話題,因為自己一直不是一個特別愿意“講價”的人,身為同行,自己也最大程度的信任對方的薪酬體系及評估判斷。在復試結束后的正式溝通反饋中,對方招聘負責人提及,領導需要確認具體職級,先要我明確目前薪酬及期望。在這個溝通之前,自己做了一個企業的了解(該企業校友較多),于是也給出一個空間較大的期望值,順附句,我也想最好你們職級確認后綜合評估。言外之意,我也希望參考對方的評估。對方招聘負責人也一直是個讓自己認同的同行,他說,我先提報再進一步溝通。之后就是他回復的催領導決議,再后來就是換人的一次“殲滅”式反饋。在最終反饋后,還是和最初的招聘負責人再確認(盡管他休假ing),他表示詫異后幫確認,回復可能是薪酬問題上的出入,而其后續收假會再落實,也明確表示這個case由于他將離職,已經換人跟蹤,也就是說,換為最終告知我“暫時不適合”的這位同行。
在這個過程里,我反思了自己的談薪方式,也許太過委婉,不夠直接,將太多東西選擇柔和方式寄托同行的職業度以及企業薪酬體系上,在明知道面試完定職級是不太正常的情況下,自己不夠強勢。同時,對于初試和后續陳述薪酬期望問題上的出入,由于自己沒有表明出入理由(這個層面上也有溝通不對等的原因),于是極可能在對方高管處,有了信任危機。
對于企業,在人員調整中,人員的選拔及工作內容的銜接,是須企業去做功課的,應聘者和企業的信任危機也可能就緣此產生。此次前后不連貫式的溝通,甚至讓我質疑了民企的HR是不是就真的無法信任,用人問題上隨時可以用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來形容,太過任性和隨性。這個過程里,也許企業的招聘踐行者和高管之間有溝通盲區,應聘者和企業之間也有溝通盲區,但是,在最后不足1分鐘的溝通里,更多表達的是什么?我不得不說,我產生了十足的不信任,對方那句客套的“之后如果有適合的崗位,我們...”,在我這里最真實的反應是,那時候,我會說句謝謝,再說句對不起。也許這是首先作為一個應聘者的反應,其次我才是一個HR從業者。或許也因是從業者,在選擇和判斷里有了更加挑剔的思維吧。
不是要黑某企業,也不是要發泄自己已有的情緒,只是在這個環節里,更加多的深省了自己,深省了眾多同行從業者。一個細小的疏漏,將可能讓應聘者無從信任,即便選擇,也許就像一場戀愛一樣,需要一些時間去彌補這些創傷。作為HR在應聘者面前,柔軟的展示,是一門藝術。最初和自己保持聯絡的招聘負責人,也說之后收假再確認,與其說我在等一個對應聘者的回復,不如說,我現在在等一份信任重建,至少,讓我再次一如當初般信任對方的人力機制。
HR,作為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首個溝通橋梁,在構建員工與企業信任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次信任危機,也許就產生于招聘那時,愿,所有HR在這條路上,守住自己職場的“道”,談好這場特殊的“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