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初創企業的創始人,當你滿心歡喜地希望跟學生分享自己的創業心得時,卻被校方拒之門外,這會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法國創業人Adrian Johnson對此深有體會,“他們更希望聽一個成功的醫生或者是在巴黎銀行工作的成功者來演講,至于一個奇葩小子的創業故事……哦不,什么玩意兒!他們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聽到這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呢”。
繼上個月嚴打谷歌后,歐盟上周又宣布計劃推出數字統一市場,以期鼓勵本土科技企業發展,然而與他們雄心勃勃抵御外敵的做法大相徑庭的是,歐盟境內還沒有形成一個愿意接納、鼓勵培養互聯網創業的大環境。
《華爾街日報》認為,相比毫無歷史厚重感的美國,時至今日,歐洲這片以歷時彌久著稱的土地仍散發著濃烈的反創業文化——謙恭的態度、嚴密的專業經驗以及悠閑的業余時光,這難道不比一場所謂的轟轟烈烈的創業冒險令人欣羨嗎?
據道瓊斯統計數據顯示,全球估值超100億美元的創業企業中有6個分布在美國,2個在亞洲,而這個數字在歐洲確是零。唯一令其不至于過于難看的是,歐洲最大創業公司Spotify在完成最新輪融資后市值終于要達84億美元。以英國為例,2013年其畢業生中近20%仍希望進入咨詢公司、會計事務所、投行等傳統意義上的大企業,而有意向從事IT工作的僅有2%。至于年輕人的創業理念,在美國安利聯手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一項調查中顯示,在14歲到34歲的群體之中,只有2%的德國人會選擇創業,而在美國這個數字高達9%。
誠然,在這樣一片保守從業文化依舊熠熠生輝的疆土上,歐洲版的喬布斯或是扎克伯格的確很難見到。至于那些身先士卒嘗試打破這種傳統的人中,很多人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會選擇創業。
法國長途拼車網Blablacar創始人Frédéric Mazzella稱,“在去斯坦福大學之前,我從未想過我會成立自己的公司”。畢業于精英學院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Frédéric Mazzella此前被公認為將仕途光明,因為巴黎高師一直被視作通往大企業和政府機關的陽關大道,而在這樣一座世界聚集著全球一流數學家和工程師的地方,畢業放棄大企業而選擇高風險的創業之路的人也是屈指可數。
“一旦你進入了這類學校,你的職業道路便已被預先鋪設好了”
對此,法國知名風投Marie Ekeland就表示,歐洲名校樂于灌輸學生“積極競爭,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理念,“而互聯網卻是一個充滿分享和合作、嘗試與失敗的世界,這與他們的整體理念背道而馳”。這個道理放之于德國也同樣適用,“保守而低效”或許是對這種拒絕高風險行為企業的最佳形容。
鑒于此,那些“離經叛道”的歐洲創業者更加急于改變國人對風險的固有成見,“你可以失敗”,為此有業內人指出,“美國人在做完一半時就會出售產品,但德國人必須等到它百分之百完成”,我們無法去評論這種做法是否正確,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企業的數量卻最能量化這兩種觀點的效果。
2014年歐洲創業中心似乎意識到應該刷刷存在感,風投們也很識趣地開始搶頭條配合這種政策風向標,然而正如外界對歐盟“數字統一市場”計劃的質疑,不是外來的跨國企業而是歐洲本土頑固不化的創業文化在拖歐洲的后退。
好在,越來越多德國畢業生已經認識到,戴姆勒的飯碗未必比一家手游公司的饅頭金貴,眼瞧著越來越多的人成功拿下天使投資、開始創業,已經開始有人愿意放棄鐵飯碗“冒險”了。
然而羅馬豈是一天建成,歐洲和硅谷投資規模的差異依然存在。據道瓊斯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歐洲公司總共獲26億歐元(29億美元)風投,環比增長41%,但仍不及美國企業157億美元融資規模的零頭。
“如果你想獲得800-1200萬美元的融資,你必須離開歐洲”
這是一家比特幣初創企業創始人的心聲。在倫敦,投資者都不愿拿出3000萬美元的企業卻在美國西海岸找到了自己的伯樂。據悉,這家名叫Blockchain的比特幣交易企業月處理交易額已達到20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