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要順應生物鐘,可我們到底該如何利用它來提高效率呢?
不管你是積極自律,還是拖拖拉拉,你都不可能在一天24小時之內整個工作時間段里發條緊繃地工作。在我們體內有一個運行良好的時鐘,它會像調節晝夜生物規律一樣控制人體一天中的身體能量、專注能力和創造力。
華盛頓大學福斯特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克里斯托弗·巴恩斯(Christopher Barnes)近期發布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工作效率在一天之中出現波動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
巴恩斯是在研究空軍疲勞駕駛狀態的過程中發現這一規律的,人體經歷的第一個高效時間段出現在午餐之前,而第二個高峰則出現在下午6點鐘左右。他認為當身體脫離狀態、沒有飽滿的精力應對復雜問題時,就會傾向于拖延。相反,克服拖延問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根據人體規律安排工作。
首先是在精神狀態最好的時間段里處理復雜的問題。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西恩·貝洛克(Sian Beilock)指出:午餐之前是工作情緒最飽滿的時候,若能養成習慣在這一段時間內處理棘手的工作,辦公狀態和結果都會有明顯改善。“但很可惜,很多管理者的上午只是用來閱讀和回復郵件,而當他們吃過午飯準備全神貫注于工作時,身體卻困乏了。”貝洛克說。
精神倦怠的時候呢?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是一個專門研究睡眠的NGO,它給出的建議簡單粗暴:去睡覺。
該組織認為午后1點到3點工作效率差,卻恰恰是午休效果最好的時間段。即使你堅持不睡覺,也不會在這段時間里干出什么名堂,倒不如干脆去午休,因為人體也需要暫時“停機”,讓大腦和思維放松一下,這有助于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提高效率。
如果你做不到一心二用,那么就專心投入到一個項目上吧,嚴格劃清工作范圍,這種工作方法適合于大多數人。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CS)系教授卡爾·紐坡特(Cal Newport)在他最新出版的《Deep Work》一書中提出,當一個全神貫注的人把關注點切換到另一件事的時候,他的思維還有很大一部分會停留在原來的事情上,正常的思維會被干擾。
書中描寫了一項針對注意力的實驗,先讓一組志愿者參加字謎游戲,然后中斷游戲,讓他們模擬雇傭方來篩選簡歷;第二組志愿者在完全做完字謎游戲之后再投入到篩選簡歷的事情上。
在第二個環節過程中,也就是篩選簡歷的時候,志愿者會被快速提問字謎游戲中涉及的詞匯。結果發現,在第一組志愿者沒有做完字謎游戲的情況下,即使他們已經進入第二輪環節,仍然會對上一個任務有強烈的感知,他們回答的正確詞匯比第二組多,但他們篩選簡歷所需的時間比第二組更長。
紐坡特還認為下班后人們應該徹底關閉郵箱、放下手機。他在書中收集了大量實驗證明工作與生活不區分會對個人效率造成傷害。
紐坡特曾對50個成績優秀的孩子進行觀察,發現他們都是用大段時間復習一門功課,期間不會參加別的學科問題的討論。同樣,沃頓商學院一個實驗小組發現,當一個人辦公時,社交工具對話框保持來信彈出模式,這個人一上午能回復的郵件數量就比其他人都低,因為他隨時都會被新的問題干擾了自己的節奏。
“當然有時因為工作需要,你不得不占用下班時間,那就留在辦公桌邊把問題處理完吧。”紐坡特說,注意力也是需要培養的,如果一項工作在辦公室可能半個小時之內就能解決,但當你吃了晚飯守在電視機旁,可能需要用兩個小時慢吞吞地處理掉。
如果你真的是一名拖延癥患者,也不必過于憂慮,《管理圣經》(The Management Bible)的作者彼得·伊克諾米(Peter Economy)認為deadline才是第一生產力,當你拖延到最后一刻,辦事效率就會被動爆發。
不僅如此,拖延癥用得好也能助你一臂之力,你要好好地想一想,自己在患拖延癥時都做了些什么,這其中很可能暗藏玄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