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7個傳統行業分別是:零售業、批發業、制造業、廣告業、新聞業、通信業、物流業、酒店業與旅游行業、餐飲業、金融業、保險業、醫療業、教育行業、電視節目行業、電影行業、出版業、壟斷行業。
互聯網最有價值之處不在自己生產很多新東西,而是對已有行業的潛力再次挖掘,用互聯網的思維去重新提升傳統行業。我從這個角度去觀察,互聯網影響傳統行業的特點有三點:
1、打破信息的不對稱性格局,竭盡所能透明一切信息。
2、對產生的大數據進行整合利用,使得資源利用最大化。
3、互聯網的群蜂意志擁有自我調節機制。
我把人類群體思維模式稱為群蜂意志,你可以想象一個人類群體大腦記憶庫的建立:最初的時候各個神經記憶節點的搜索路徑是尚未建立的,當我們需要反復使用的時候就慢慢形成強的連接。在互聯網誕生之前這些連接記憶節點的路徑是微弱的,強連接是極少的,但是互聯網出現之后這些路徑瞬間全部亮起,所有記憶節點都可以在瞬間連接。這樣就給了人類做整體未來決策有了超越以往的前所未有的體系支撐,基于這樣的記憶模式,人類將重新改寫各個行業,以及人類的未來。
以下是對各行業的盤點:
1、零售業
傳統零售業對于消費者來說最大的弊端在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在《無價》一書中,心理實驗表明外行人員對于某個行業的產品定價是心里根本沒有底的,只需要拋出錨定價格,消費者就會被乖乖的牽著鼻子走。
而C2C、B2C卻完全打破這樣的格局,將世界變平坦,將一件商品的真正定價變得透明。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信息獲取成本。讓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件商品的真正價格區間,使得區域性價格壟斷不再成為可能,消費者不再蒙在鼓里。不僅如此,電子商務還制造了大量用戶評論UGC。這些UGC真正意義上制造了互聯網的信任機制。而這種良性循環,是傳統零售業不可能擁有的優勢。
預測未來的零售業:
1、會變成線下與線上的結合,價格同步。
2、同質化的強調功能性的產品將越來越沒有競爭力,而那些擁有一流用戶體驗的產品會脫引而出。
3、配合互聯網大數據,將進行個性化整合推送(如亞馬遜首頁的推薦算法)。
2、批發業
傳統批發業有極大的地域限制,一個想在北京開家小禮品店的店主需要大老遠的跑到浙江去進貨,不僅要面對長途跋涉并且還需要面對信任問題。所以對于進貨者來說,每次批發實際上都是一次風險。
當阿里的B2B出現之后,這種風險被降到最低。一方面,小店主不需要長途跋涉去親自檢查貨品,只需要讓對方郵遞樣品即可。另一方面,阿里建立的信任問責制度,使得信任的建立不需要數次的見面才能對此人有很可靠的把握。
預測未來的批發業:
1、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未來的B2B應當是徹底的全球化,信任問題會隨時間很好的建立。
2、在互聯網繁榮到一定程度后,中間代理批發商的角色會逐漸消失,更多直接是B2C的取代。
3、制造業
傳統的制造業都是封閉式生產,由生產商決定生產何種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色是割裂的。但是在未來,互聯網會瓦解這種狀態,未來將會由顧客全程參與到生產環節當中,有用戶共同決策來制造他們想要的產品。也就是說,未來時代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界限會模糊起來,而同時傳統的經濟理論面臨崩潰。這也是注定要誕生的C2B全新模式。
小米手機就是一款典型的用互聯網思維做出的產品。就像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中描述的維基百科,底層有無限的力量,只要加入一些自頂向下的游戲規則,兩者結合后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于是也就徹底超越大英百科全書。當前的制造業和大英百科全書有點像,在耗費著各種人力物力去做一件及其困難的事情,完全沒有用到互聯網的力量。
預測未來的制造業:
1、傳統的制造業將難以為繼,大規模投放廣告到大規模生產時代宣告終結。
2、會進入新部落時代,個性化,定制化,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都是生產者,人人都在決策所在的部落的未來。這,就是互聯網的游戲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