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對職工一年中工作業績的肯定和獎勵,年終獎在激勵員工、留住人才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從這一層面來看,年終獎發得公平合理,比是否跑贏“平均線”顯得更為重要。
每到歲末,“年終獎”總會成為職場熱詞,今年自然也不例外。近段時間中,不少職工陸續在網上曬出了五花八門的年終獎:從引發調侃的“三箱辣條”、“兩瓶醬油”、“一張彩票”;到令人艷羨的“現金墻”、“新房首付”、“豪車”,可謂無所不有。而就在這些“別人家的年終獎”話題熱度未退時,一份由國內某家人力資源調查機構發布的《2014-2015年企業年終獎特別調研報告》的出現,也讓職工們紛紛對照所在城市的平均線,看看自己是否“拖了后腿”。
上海居首,部分職工自嘲“拖后腿”
“上海地區年終獎平均值為8523元居全國第一,深圳、北京、廣州、杭州和蘇州的人均年終獎均在六千元以上,這些城市為第一梯隊;廈門、南京、寧波、成都和天津成為第二梯隊,人均平均年終獎以五千元為量級;武漢、無錫、福州等其余大部分城市以人均四千元成為第三梯隊。”日前,這份《2014-2015年企業年終獎特別調研報告》一經發布便被廣泛轉載,其中對“三個梯隊”的劃分也在網友和職工群體中引發熱議。借著這個由頭,上海某民營企業職工徐昊的一個同事微信群也隨之活躍起來:“年終獎?聽說過沒見過。”“人均八千五,我們連一半都不到,嚴重拖后腿啊。”
“身在第一梯隊城市,年終獎卻遠遠低于第三梯隊。”
同事之間的調侃,也讓徐昊深有同感:“我原本覺得自己的工資不算太低,每年三千元左右的年終獎金也還算過得去,看了這個報告后頓時覺得有點‘不平衡’,看來我們是‘被平均’了。”他的感受并非個例,在網絡上關于這一話題的幾條熱門微博下,對這些平均數的真實性和權威性表示認可的評論可謂寥寥。甚至有不少網友直言:沒有發過年終獎。
在自嘲自己“拖后腿”的同時,徐昊也表示:平均數看看可以,不能深究。“年終獎的多少要考慮企業性質、行業形勢、員工級別等因素,有多有少是正常情況。再說年終獎的多少也要跟平時的工資聯系起來看,比如有的員工月薪兩千元,年終卻拿到四萬元的獎金,而別的企業同工種、同級別的員工月薪六千元,年終獎卻只有三千元,你愿意要哪種呢?所以雖然我的年終獎遠在平均線以下,但從客觀上來看,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的比例還是比較合理的。”
差距懸殊,公平合理成關注焦點
作為對職工一年中工作業績的肯定和獎勵,年終獎在激勵員工、留住人才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從這一層面來看,年終獎發得公平合理,比是否跑贏“平均線”顯得更為重要。
《2014-2015年企業年終獎特別調研報告》顯示,在受調查的全國多個行業六千多家企業中,有超過六成企業年終獎金額相當于員工的1至2個月平均工資;同時,也有超過15%的企業發放6個月及以上的年終獎。此外,從各個層級的年終獎數額度中位值來看,總監層級為78345元,約為部門經理的2.2倍,是基層員工的近18倍。
不同行業、不同級別職工的年終獎差距懸殊,這在職工小詹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小詹在房地產行業某上市公司工作已有四年時間,今年據她估計大約可以拿到五千元左右的年終獎。她告訴記者:“我們的年終獎是根據部門創收情況,結合年度KPI(即關鍵績效指標考核法)來定的,不同級別和崗位上的員工之間差別是很大的,從助理策劃到部門總經理可能是幾百到十幾萬的差距。”在她看來,在同一職級上根據個人業績來確定年終獎的數額,是比較公平的做法。
然而,在另一些職工看來,差異化的年終獎制度卻可能導致另一種“不公平”。電力行業的職工王先生認為:“論功行賞、多勞多得當然好,但是對于很多工作來說,績效是很難量化的,這種情況下實行差異化的年終獎制度就會存在很大的主觀空間,再加上許多企業的獎懲考評制度并不是十分透明、完善,一人一獎的話可能會導致同事間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反而不利于公平合理的實現。”
對此,一位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多年的企業管理者表示:“給員工發放年終獎是企業鼓勵員工的一種表現,也是企業實現效益的方法。發的公平,能起到鼓舞員工士氣的作用。發的不公平,則會產生反作用。所以在發放年終獎時,企業一方要注意公平的原則,要重視這個過程中的各項內容。
(濮陽人才網王偉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