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兼職,既可以增長工作經驗,又可以賺錢補貼生活費,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有統計表明,近七成大學生參與過各類兼職活動。同時,也有近七成的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權益遭遇侵害。大學“兼職熱”的背后有著一個又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
近日,有大學生投訴,自己在上市公司兼職時,被勸說退學入職,但入職后原先的薪酬待遇全變了樣,現在后悔莫及。針對此事,記者暗中進行了一番調查。
30萬年薪,上市公司力勸高材生入職
“工資每小時300元至1000元,可比當家教掙得多多了。”在北京大學,一群大學生圍著某培訓機構的招聘廣告議論著。
看著這些天真的學弟學妹,黃黎(化名)心里泛起一陣酸楚。一年前,他還是北京大學的碩博連讀生,而現在,他的學業荒廢了,錢也沒有掙到。一次偶然的機會,黃黎得知某培訓機構高薪招聘名牌大學學生擔任授課教師的信息,他有些心動。為了避免上當受騙,黃黎專門上網研究了一番。
該公司網站介紹說:“本公司是北京市乃至全國范圍內知名度頗高的中小幼教育培訓機構。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等眾多城市設立分校,擁有數千名專業教職員工,年培訓50萬人次,并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交易。”黃黎心想,上市公司肯定沒問題。
無獨有偶,清華大學的碩博連讀生張旭(化名)也知悉了這家公司招聘的信息。“公司在北京某商業核心區的一幢高檔寫字樓內,辦公條件氣派,員工中不乏名校本科、碩士生。”這些條件打消了張旭的疑慮。
黃黎、張旭憑借名校高材生的身份順利入職,半個月后,他們在公司得到了第一份嘉獎——“進步員工獎”。兼職期間,公司老總對他們大加贊賞,還邀請他們正式加入公司。老總對黃黎說,名校的博士生也找不到好工作,不如退學,早點掙錢。
“年薪30萬元!老板許諾,只要我退學,加入公司好好干,3年掙100萬元不成問題。”張旭說。猶豫了一周后,在高薪的誘惑下,張旭找了個借口,正式向學校申請退學。“和我一批退學加入公司的有四五個人。”
房子小了,績效沒了,原先的許諾全變了
入職后,黃黎被派駐外地。很快,他就發現不對勁了。先是食宿條件明顯與簽約時所說的不同,原來許諾套房,入職后一間出租屋也被公司塞進了3個人。至于高年薪,不過是紙上的數字,公司定的績效標準根本達不到。
比如,公司要求教師每天講課10個小時,一天下來,嗓子都啞了。除此之外,公司還規定了退班率、復報率等條件。如果黃黎所帶的班級有一個孩子退班,他的績效就大大減少,高年薪根本就是水中月。
某公司招工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名牌高校大學生的招牌意義是許多培訓公司特別看重的。像北大、清華等大學的畢業生,一般公司難以招到,一些機構就打起了在校生的主意。
如何招聘在校生,公司有一套成熟的程序:第一步,在名校召開專場招聘會以兼職的名義將學生招來。第二步,在兼職過程中,大贊其表現優異。第三步,老總鼓動學生退學,并許諾高工資邀請其加入團隊。第四步,公司派人輪番親情轟炸,“要個文憑有什么用,早點出來賺錢孝順爸媽”。
這幾招下來,大學生基本就范,而當他們入職之后,公司再提出各種苛刻要求來壓低工資,節省成本。最后,當學生覺得自己無法完成公司提出的任務時,公司還會以違約為由,再扣下一大筆違約金。
記者打聽到,該公司正在沈陽、長春等二線城市擴張,急需名牌高校學生赴外地撐門面。黃黎這才反應過來,自己被公司騙了。
大學生兼職權益誰來保護,法律尚存爭議
“企業的這種做法是一種隱形欺詐。”上海市教科院教育法制研究與咨詢中心主任、全國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譚曉玉研究員這樣判斷,“企業利用自身優勢,以隱蔽的手段欺騙大學生入職,是在損害學生利益的基礎上換取企業的最大利益,這樣的騙局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北師大物理系負責學生工作的教師董曉蕾告訴記者,對大學生被騙,學校也是愛莫能助。學校只能通過辦講座,請律師、老師為學生們提供就業指導,從而達到預防受騙的目的。
而有執法能力保障大學生權益的機構有公安、社保和工商等部門,由于管理重復且權責不明,也經常遭遇執法尷尬。如此,上訴法院就成了學生維權的最后出路。但打官司,花錢、耗精力,學生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有調查顯示,在兼職過程中,能用法律武器來解決糾紛的學生只占3.57%,自己忍受損失的多達有22.62%。
對大學生兼職維權難的問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李免博士認為,大學生兼職的身份是在校大學生還是勞動者,與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不是勞動關系,我國現在沒有一部專門法律對此進行調整。如果界定為勞動者,享受我國《勞動法》的特殊保護;否則,只能是一種勞務關系,在雙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依照民事法律,給予實習或就業的學生與用人單位同等的法律保護,而實習或就業的大學生的工傷、勞動待遇、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等無法得到法律保護。
“我國可以吸取有些國家將雇傭關系放在《勞動法》中管轄的經驗,這種做法應該成為未來勞動立法的一種趨勢。”李免說。
現實中,黃黎選擇再考一次研究生。而張旭和其他同期入職的幾個退學的學生仍堅持在公司上班,繼續著遙不可及的財富夢。“相關部門要共同織好大學生兼職的保護網。”譚曉玉建議,工商部門應該加強對這類企業的監管,對其提出警告或警示;學校也要加強就業指導,防止學生受騙上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