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姐是一家外企的品牌推廣及營銷管理人員,一年到頭,總是在忙。她告訴記者,其實自己也不是多敬業,而是事情總也做不完。馬上要寫年終總結了,自己卻感到莫名的恐懼和焦慮。“雖然每天都沒閑著,但仔細回顧一下,卻發現一年下來,自己竟然什么都沒做成,沒有成就,沒有進步。每天都在忙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消磨時間,消磨了工作的激情,這一年真是白忙了。”
專家點評:
很多人到年底都會有這種感覺,忙了一年沒忙出什么。其實就像文中張小姐,其工作是品牌推廣策劃,這種工作價值的體現不會特別快,不是做了工作,工作就會立刻給予回報,這需要時間和過程,也許一年、兩年,成績也沒有凸顯出來,這種工作特點就決定其工作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不會特別強。
此類人群首先要調整好心態,認清自己的價值,學會欣賞自己,不著眼于眼前,對預期心理有數。急功近利的心理狀態反而會推動焦慮。同時,年終總結的時候,不要過分在乎自己一年都做了什么,而要多想想一年中有多少收獲,這些收獲對于未來會有怎樣的幫助。
此外,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平時要盡可能地讓生活有規律,因為規律的生活,可以讓你覺得對生活有一種可控感;相反,生活規律被打破,會讓你更加覺得生活一團糟,焦慮情緒更嚴重。
焦慮表現:對未來感到迷茫
精神年貨:衡量自己對工作的需求度
臨近年底,元旦、春節,又是新的一年,按理說,應該對新的一年有所期待,但李曉(化名)卻表現得憂心忡忡。李曉是一家國企的職員,今年剛滿35歲。“大學畢業就在這兒工作,工作一直不見起色。”面對工作,李曉沒有信心。他告訴記者,單位總說要裁人,效益也是一年不如一年。自己早就動了跳槽的心思。“我在網上也尋找了一些適合自己的職位,但是跳槽真是需要勇氣,我已經在這個職位工作快十年了,無論人際關系還是工作環境,我都相當熟悉,如果選擇一個新的單位,無疑要推翻重新再來一次。但話說回來,我已經35歲了,再不爭取一次,就真的沒機會了。”
專家點評:
是去還是留,這是年關困擾大多數職場人的問題,在原單位工作難有突破,選擇新單位一切又面臨重頭來過的成本損失的風險,不甘于平庸又不敢冒險,成為這些人焦慮的源頭。
其實,很多體制內的人都會面臨這種情況,可能工作幾年,工作也沒有進展,就好比醫生提到主治醫師都需要6-7年的時間,但是,在這六七年之間,雖然工作的職位沒有變化,但是工作的熟練程度變化了,工作中收獲的也越來越多。有些人因此焦慮是因為這類人的成就動機比較明顯。那么,這個問題就要兩方面考慮,如果對這個工作真的是有興趣,并有足夠的熱情,那么,可以堅持,放平和心態,衡量自己是否需要這個工作。如果你的內心夠強大,有足夠的勇氣覺得自己能夠做好下一份工作,并有足夠承擔后果的信心和勇氣。那么,也可以試一試。單純的去焦慮和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只會令你對工作越來越消極,也會對自己的職業成長極為不利。
此外,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平時要盡可能地讓生活有規律,因為規律的生活,可以讓你覺得對生活有一種可控感;相反,生活規律被打破,會讓你更加覺得生活一團糟,焦慮情緒更嚴重。
焦慮表現:懼怕年底應酬
精神年貨:內心強大會拒絕
一聽到手機鈴響就緊張,心里莫名焦慮。“我以前最喜歡‘小蘋果’這個歌,把它作為手機鈴聲,現在卻是我最怕聽到的聲音。”孫先生去年被老總提拔為市場部副經理的職位,自從坐上這個位置,各種飯局就洶涌而來。起初,孫先生還盡量做到周全,可是一到年底,各類應酬就變本加厲。“公關牌”、“歡慶宴”、“友誼牌”,年前的一個多月,很少有幾個晚上能回家吃飯,而每次應酬回來,滿身的酒氣、滿嘴的煙味,讓家人對孫先生的健康也很擔憂。孫先生現在每天都在記事本上記錄好,接下來每次的應酬時間和地點,生怕哪次疏忽怠慢了誰,生出是非就得不償失了。
專家點評:
辭舊迎新是表達謝意、聯絡感情的最好名義,于是各類名義下的宴請紛至沓來,稍有職權的職場人士以及以客戶為衣食父母的銷售人員等都難逃一輪又一輪的應酬侵襲。很多人雖然為之頭痛,但也無能為力。
其實像孫先生這樣聽到鈴聲就不安、焦慮,其實還是源于自身需要,因為內心深處對這種應酬有需要,不敢說不,才會表現出這種狀態,如果內心足夠強大,自己又有更好的規劃和安排,不希望通過這種應酬達到某種目的,其實是完全可以拒絕的。只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拒絕需要方式方法,前提是要找一個不傷害對方的理由,讓對方可以接受的理由,委婉地進行拒絕。
焦慮源于能力與期望的不吻合
在采訪最后,教授說了這樣一句話:自身焦慮的存在,其實就是能力和期望的不吻合。很多人都是沒有客觀地評估自己能力和期望之間的關系。就像上述例子中的人們,都是對自己的期望過高,而能力又達不到,繼而引發了焦慮。其實,要想改變這種焦慮的狀態,首先要學會認識自己,不僅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優勢,還要認識到自己的短處弊端。自身的成就動機越高,而能力越低,這樣的狀態失衡,必然會導致焦慮。因此,要么放低成就動機,要么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兩者高度相當,人們就會是幸福和快樂的。